炒股配资哪里找

马鞍山股票配资 21深度|最新“果链”名单发布,库克加紧双面下注

发布日期:2024-07-29 09:28    点击次数:111

(原标题:21深度|最新“果链”名单发布,库克加紧双面下注)

21世纪经济报道见习记者赖镇桃 广州报道 

美股财报季开启,“七巨头”的业绩表现备受瞩目。已经交出成绩单的微软、Alphabet、Meta,多项指标都跑赢预期,表现不佳的特斯拉,则依靠“画饼”在华尔街力挽狂澜。

苹果将在5月2日公布财报,但华尔街分析师们已经做好财报不佳的准备,普遍预测总营收将同比下跌5%,同时关注苹果的“AI宏图”。

上周,苹果在其官网公布了2023财年供应商名单,当中详细列出了苹果在 2023 财年全球产品材料、制造和组装方面 98% 的直接支出。

在这份最新的“果链”清单中,中国厂商“十进八出”,这是近三年来苹果首次净增加中国供应商数量,此前有关“果链剥离中国”的传言不攻自破。与此同时,库克加码周边国家制造的趋势也愈发明显。

苹果努力在中国制造为中心和布局多元化之间寻求平衡,但显然,苹果眼下最大的挑战已经不在供应链,而是如何在科技创新这件事上讲出更有说服力的故事。毕竟,筹谋多年,苹果还是错失了造车的风口,而当“All in AI”成为全球科技圈的共识,在大模型上已经晚了入场的苹果,还能扳回一城吗?

中国制造和东南亚工厂,苹果全都想要

今年3月,苹果CEO库克开启了为期一周的访华之旅,不仅在上海为全球第二大、亚洲规模第一大苹果零售店揭幕站台,在外滩“偶遇”郑恺,还和多家中国本土公司互动,既有比亚迪、长盈精密以及蓝思科技在内的多家“果链”企业,还有叠纸游戏、即溶咖啡三顿半等合作伙伴。

这般深度走访,库克示好中国的用意很明显。在接受媒体采访时,他表示,苹果和中国供应链是非常融洽的双赢关系,对苹果供应链来说,没有比中国更重要的地方。

结束中国之旅不久,库克再次造访亚洲,只是目的地放在了东南亚。4月15日到4月19日,库克以两天一国的速度“旋风”访问越南、印尼和新加坡。虽则停留时间短暂,但每一站的“含金量”都极高——在越南,库克承诺扩大在当地投资;在印尼,库克称会认真考虑在当地设厂;在新加坡,宣布苹果将投资2.5 亿美元扩建现有园区。

库克的两段行程,部分和“果链”布局形成互文。

一方面,苹果对中国供应商的依赖在加深。最新“果链”名单里,中国大陆厂商“八进四出”,对比2022年多出四家,反而美国、日本、韩国的供应商遭到削减。

电子创新网CEO张国斌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,在苹果最新的187家供应链企业中,其中92家来自中国(含中国台湾),占比超过50%。这92家中国厂商中,中国大陆的厂商达到51家,占比为27.3%,稳居首位,而中国台湾的厂商共有41家,占比约为22%,排名第二。可以看出,中国大陆加上中国台湾的供应商是苹果重要的配件和加工环节,“果链离不开中国”。

毋庸置疑,“果链”已经同中国厂商深度绑定。知名科技战略专家、欣孚智库首席顾问周掌柜向21世纪经济报道分析,尽管近年苹果在全球调整供应链布局,但中国依然是其重要的单一市场,苹果要保持根植于中国市场的生产制造。同时,中国供应链的强大超出许多人的认知,苹果在墨西哥、印度等地设厂,依然高度依赖中国厂商的出海配套。

另一方面,苹果也在加快到东南亚、南亚设厂的步伐。透过最新“果链”名单能看到,在越南运营的苹果供应商数量激增40%,在泰国的供应商数量增长约三分之一,马来西亚、新加坡则分别增加两家。印度供应商的数量保持稳定,但塔塔集团正通过紧锣密鼓收购纬创、和硕联合等电子厂扩张势力,过去两年,“印度造”的苹果手机对比早前已经翻了一番。

某制造业集团海外战略投资总监林玮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,从供应商列表看,中国企业的地位依然重要,但苹果加注南亚、东南亚制造也是情有可原,苹果近年出货量增长乏力,但发展中国家蕴藏高增长的市场潜力,同时当地劳动力便宜、政府支持本地制造,适度布局产能和扶持供应链是产业梯度转移的具体表现。此外,地缘政治的不确定因素增多,苹果等跨国公司则会考虑供应链的分散布局。

只是,加码新兴国家,苹果也不得不付出更高的代价。张国斌表示,中国大陆有着全球最成熟的产业链,越来越多苹果产品“印度造”“越南造”可能会对其产品品质和良率造成一定的影响,进而导致其成本提升、利润下降。

苹果砍单,“果链”有人淡然有人忧

市场调查机构IDC数据显示,2023年苹果成为智能手机全球销量第一。这是苹果首次荣登全球第一,而且是自2010年以来首次反超三星。

但很快,苹果的销冠位置没坐热,就又被三星迎头赶超。IDC报告显示,今年一季度全球智能手机整体出货量增长了7.8%,但iPhone的出货量同比下降9.6%,5010万部的出货量大幅落后于三星的6010万部,三星再从苹果手中夺回全球最大手机制造商之位。

天风国际证券分析师郭明錤在其社交网站表示,根据最新的供应链调查,苹果已经下调上游关键半导体的订单量,2024年iPhone出货预估约2亿部,这意味着年减15%。在全球主要手机品牌中,苹果可能是衰退幅度最大的。

屋漏偏逢连夜雨,卖不出去的不止苹果手机。郭明錤还表示,据调查,苹果已下调2024 年Vision Pro 出货量至40-45万部,而此前市场预测的出货量为70–80万部或以上。

全球消费电子重拾复苏态势,但苹果却不在同温层,还要经受节节败退的市场考验。在多位受访专家看来,苹果卖不动了,和中国市场增长放缓有很大关联。

林玮观察到,IDC数据显示,一季度国内智能手机大盘增6.5%,荣耀和华为占据榜首,出货量同比增长分别为13.2%和110%,而苹果的出货量则下跌19%,创下2020年来的最差表现,此消彼长的趋势很明显。更进一步来看,国内企业在电子、新能源车等细分领域已经做到全球一流,经贸摩擦大背景下消费者对国货认可度增强,综合考虑性价比、品牌力、产品力,消费者自然会用脚投票。

周掌柜看来,苹果在全球的销量下滑,核心的原因有三点,一则欧美为代表的高端市场,近年也陷入购买力下滑、需求收缩的漩涡,二来苹果推出的Vision Pro等新产品,属于高溢价范畴,难以形成广义的购买力,三则苹果的“挤牙膏”式创新,每一代产品基本只做微调优化,重叠度较高,缺乏吸引消费者换机的超级卖点。

苹果出货量跌跌不休,那对供应商来说,砍单则是意料之中。

张国斌向记者分析,在苹果的营收中,手机业务贡献了65%的营收,如果苹果手机业务持续下滑则对果链企业会造成很大冲击,首先是营收方面的冲击,继而会导致产能收缩、裁员等。

富士康背后的鸿海精密,有着“代工之王”的称号,苹果业务在其营收占比过半,其官网公布的3月营收摘要显示,今年一季度企业营收同比锐减9.61%,今年1月和2月营收降幅更达20.93%和12.33%。当链主的日子不好过,产业链上深度绑定的企业自然很懂唇亡齿寒的道理。

不过,当苹果砍单的“狼来了”教训变多,“果链”企业已经慢慢学会业务多元化,把鸡蛋放在不同篮子里。比如近期苹果砍单风暴再起,立讯精密、歌尔声学、蓝思科技为代表的“果链”三巨头,至少反映在营收表现上已经能平静面对。

Q1财报显示,立讯精密实现净利润24.71亿元,同比增长22.45%;歌尔股份净利润3.8亿元,同比增长257.5%;蓝思科技实现营业收入154.98亿元,同比增长57.52%,创历年同期新高。

“果链企业正在分散布局,包括实施多供策略、与国产手机品牌合作,或进军新能源车配套领域等。”林玮说道。

AI,苹果的“关键一战”

苹果要走出销量下滑的泥潭,核心问题显然在于如何继续讲好科技创新的故事,毕竟大众已经慢慢对苹果的“挤牙膏”失去耐心。

资本市场也在做出自己的判断。今年1月,微软市值正式超越苹果,成为全球市值最高的公司。某种程度上,这颇具全球科技巨头王者易主的意味。

郭明錤日前还警告称,如果苹果今年无法推出优于市场预期的生成式AI服务,英伟达的市值将很有可能超越苹果。

周掌柜向记者解释,苹果是一家消费电子为核心的科技公司,但未来手机的定位会越来越接近于AI的终端,强调手机端大模型和AI的应用能力。从这一点看,苹果的基础对比微软这类原本就从事云、计算机赛道的科技企业是有劣势的。

“所以,我的判断是苹果正处于战略转型的换档期,”周掌柜表示,过去,苹果围绕电子消费不断拓展产品品类,造手机、电脑、手表甚至造车,但现在苹果大概率在往AI科技公司转型,发力终端设备的应用层。现在断言苹果失去创新力还为时尚早。

张国斌直言,通用人工智能将给消费电子产品带来新的商机,消费者也愿意为新功能买单,谁抓住了通用人工智能的机遇谁就抓住了未来5年甚至10年的发展大机遇。“库克很清楚人工智能是苹果未来发展的机遇,如果抓不住就将面临被淘汰出局的危险。”

张国斌留意到,2016年到2020年的5年时间内,苹果总共在全球范围内收购了25家人工智能公司(如:Silk Labs、Turi以及Voysis等),收购数量超过了全球IT外包巨头埃森哲,甚至也超过了谷歌、微软和Facebook等巨头公司。

而最近,在大模型上晚了一步进场的苹果,正密集拉拢外援实现“AI入iPhone”。 4月26日媒体消息称,苹果正在重新和OpeanAI磋商,讨论将OpenAI的技术用在今年将问世的iPhone新功能中。此前,苹果还在和谷歌讨论,可能获得谷歌旗下AI机器人Gemini的使用授权。

需要看到的是,在AI手机赛道,苹果的对手早已摩拳擦掌。自2023年下半年以来,华为、小米、vivo、三星、OPPO、荣耀等诸多主流手机厂商已经推出搭载AI大模型的机型。据市场消息,苹果将在今年发布的iPhone 16和iOS 18中引入AI大模型,在手机端而不是云端运行大模型,是一直“犹抱琵琶半遮面”的苹果大模型主要卖点。

只是,在AI手机上姗姗来迟的苹果,最终还能扳回一城吗?

一位受访专家告诉记者,其在苹果总部从事研发的朋友感慨,现在比起前两年已是清闲很多,苹果最终放弃造车是因为错过风口投入太重,但其实转向AI也很难,论大模型,Open AI领先优势太大,论云端,苹果的AWS对阵微软也处下风。“苹果除非再能通过颠覆性的新品类证明自己,否则不是很乐观。”

当然,后发制人是苹果熟悉的故事情节。“苹果从不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,比如不是第一个推出5G手机的公司,也不是第一给推出VR/AR的公司,苹果总会选择某个市场进入了早日爆发期之后进入。”张国斌表示,苹果进入人工智能领域虽然晚,但是凭借雄厚的研发资金、庞大的数据积累,不一定在未来发展中落后。此外,苹果非常注重用户体验,生态系统完整,还有深入人心的品牌,这一切都是其过去,今天乃至以后成功的基石。

在智能手机的硬件时代,苹果成功突围成为定义产品的科技公司,但随着智能终端迈入AI时代,苹果还能复制过去的剧本吗?眼前马鞍山股票配资,苹果还有一场硬仗要打。